清朝曾以幅员辽阔、资源丰富自居,认为无论是臣属国的贡品,还是海外的稀世珍宝,皆不缺乏。乾隆皇帝在英国使团回国时,写信给英国国王,就明确表达出这种自信。信中所展现出的优越姿态,充满了“天朝上国”的自豪感,甚至流露出对外界的蔑视与傲慢。
18世纪,随着英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,国家实力迅速提升。英国因此加深了对全球的联系,积极寻求与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。当时的中国实行闭关政策,成为英国的重要目标。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特使前往中国,旨在打开清朝的大门。这次外交行动虽未实现预期,但却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。究竟此次使团经历了什么,又收获了怎样的回应?
乾隆时代的清朝表象与实情
乾隆是康乾盛世的终结者,其统治期被后人认为是国家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。但这盛世的背后,隐藏着许多隐忧。事实上,清朝在乾隆末期已经显露出后继乏力的迹象。从他晚年自诩为“千古第一完人”来其内心的自负可见一斑。这样的盛世与唐、汉鼎盛时期还是无法同日而语。
尽管清政府在军事上征服西域、在经济上有所发展,如黄河水患的控制以及外来作物的引进,使农业产值提高,但繁荣的外表无法掩盖内在的弊病。数十年的闭关自守,使清朝逐渐与西方列强拉开差距。英国使团在京城所见,是破落的民居与贫困的百姓,无不暴露出国力的真实状况。这一时期,清朝在对外自信的实际上已远远落后于欧洲。在中国广袤资源的吸引下,英国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,试图打开贸易之门。
英国使团的碰壁与恼怒
马戛尔尼,贵族出身,曾成功完成对俄外交以及印度总督职责,被寄予厚望。1792年秋,他率领使团出发,携带多艘船只及丰富礼品,满怀期待地踏上中国之旅,希望实现两国通商。旅程艰辛,抵达时已是次年,恰逢乾隆皇帝八十大寿。使团以祝寿为名,谋求贸易谈判的机会。
乾隆正在避暑山庄。得知英国使团到访后,下令使团将贵重礼物留在北京,只允许携带部分小件贡品觐见。马戛尔尼遵命,却在礼仪上与清朝官员发生争议。清廷坚持“三跪九叩”礼,认为皇帝至尊,英国使团则坚决反对,主张国家平等,拒绝附庸身份。双方僵持不下,乾隆得知此事,震怒之余,还削减使团食物供应,使英国代表衣食无着,但仍不肯屈服。
在和珅斡旋下,双方达成妥协,使团采用半跪礼仪,但乾隆并未释怀。在正式觐见时,乾隆对使团的礼物兴趣缺缺,甚至拒绝使团提出用热气球展示技术能力的建议。官员们为“无人可高于皇帝”之说,拒绝了所有展示请求。
双方谈判破裂,乾隆拒绝英国提出的通商要求,并敦促使团尽快离境。当使团准备返国时,乾隆赠送金银珠宝与回信作为“礼遇”,但字里行间依然高高在上。
乾隆的回信含义
信的,以祝寿为由,表达了对英国国王“懂事”的认可。随即指出英国希望建立通商口岸的要求,与清朝体制格格不入,断然拒绝。乾隆强调,如若允许英国定居,势必引发更多国家效仿,造成管理混乱,其是中国资源充盈,不需要外来物资和人员,更无意与英国互通往来。更在信末贬斥英国学问,认为“我朝儒学乃文明精粹,尔等难以领会,传授徒劳。”此种言辞令英国国王愤怒不已。
虽然目的未达,马戛尔尼却在中国期间考察了清朝的军队与国力,发现火绳枪仍在使用,落后于欧洲,为后来的鸦片战争提供了情报。英国清楚,清朝凭傲慢和闭塞难抵外来冲击。1840年,鸦片战争爆发,清朝国门被强行打开。乾隆的回信也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。
若乾隆当初同意通商,历史是否会被改写?或许并非如此。
拒绝背后的考量
乾隆的决定并非完全出于傲慢。对于守成之君而言,开放通商意味着风险:若与外界交流加深,国民观念发生变化,满清统治体系将受到冲击;另经济体制上的差异也让乾隆心存疑虑。清朝坚持以农为本的封建模式,而英国已迈入资本主义,双方根本不同。英国强盛并非源自合作,而是仰仗战争与扩张。乾隆担心,贸然开放只会引发更大的裂变,甚至激化冲突。
即便通商实现,面对列强压力,历史大势难以扭转。清朝从此步入衰落,是当时社会结构和思想局限造成的必然结局。时至今日,中国已彻底改变,重新立足于世界舞台前列。未来可期,唯有不断进取,方能开创更光明的时代。
[1] 信息参考自 凤凰网历史频道《马戛尔尼访华为何遭遇不快?》
证券配资公司,配资最良心10大平台,如何选择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